目前社区注册禁止以下后缀的邮箱:yahoo.com 126.com 163.com sina.com qq.com gmail.com |
今天看到的:""儿童多动症"是个谎言" |
发表回复 |
发表人 | |
司马长啸
会员 注册时间: 2010/5/12 状态: 离线 积分: 1 |
帖子功能
致谢(0)
发表: 2010/5/12 9:02am |
这是我今天偶然看到的,不同的声音有助于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文章比较长,我发个链接:
|
|
辰辰的妈妈
主持人 注册时间: 2009/12/19 状态: 离线 积分: 1025 |
帖子功能
致谢(0)
|
早就看到过了,完全是不理解‘多动症’,更是轻视多动症的父母及孩子。文中唯一的举例,是明显由于家庭教育问题导致孩子的行为问题,而不是由于大脑轻微发育缓慢而造成的多动等行为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刘翔平 《分心不是我的错--注意力缺陷父母必读》 同样是教育界的人士,更加科学的阐明多动症的情况,以及如何系统的治疗方案。书中阐明:任何一个没有抚养过多动儿的家庭,包括教育界人士及其他父母都无法体验到抚养多动儿的无奈,艰辛。
这类孩子是需要一种特殊的教育,他们在行为上,视动心理神经功能上需要训练,比同龄小朋友差,但现在的老师一般只重视好的学生培养,对差生,尤其有行为问题的差生,更多的是嫌弃,批评和贬低,很少能给予这些孩子人性化的关怀,更不用说从专业角度去帮助他们。
|
|
稍安勿燥,一念之间会改变许多
|
|
职业经理人
会员 注册时间: 2009/11/18 状态: 离线 积分: 81 |
帖子功能
致谢(0)
|
这种类似的文章,10年前就有了。大体上看了一下这个教育硕士的博客。感觉就是隔岸观火。 |
|
加油!克服ADHD
|
|
腾腾妈妈
主持人 注册时间: 2009/6/30 状态: 离线 积分: 268 |
帖子功能
致谢(0)
|
司马长啸:
谢谢你为大家提供讯息。
这段内容是《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上的,应该是在全书的结尾部分。
其实我自己觉得《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整体上还是不错的,有很多内容可供家长借鉴,但是关于ADHD孩子的这部分我还是持保留意见。毕竟有一句话怎么说来着;“尽信书不如无书。”
|
|
快乐兵兵
管理员 注册时间: 2006/6/01 状态: 离线 积分: 1122 |
帖子功能
致谢(0)
|
这个事情就好像用西医的方法去看中医的疾病。比如西医就弄不明白经络是个什么东西。而经络是中医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ADHD在国际诊断标准ICD-10和美国诊断标准DSM-4都有很明确的说明了。粗粗算来也有40多年的历史了。 |
|
聂明宇20010903
活跃会员 注册时间: 2008/9/11 状态: 离线 积分: 320 |
帖子功能
致谢(0)
|
作为多动症患儿的父母我们应该多看一些特殊教育方面的书籍,而不是追捧这些优秀人才的成长历程,让人感觉要把一个有腿部残疾的人当刘翔去训练一样。普通的孩子都不一定能达到的高度,更何况是我们天生有缺陷的孩子?
|
|
halfmoon
会员 注册时间: 2009/3/27 位置: 广东 状态: 离线 积分: 69 |
帖子功能
致谢(1)
|
针对这个问题自己写的,好几个月前在广州妈妈网上发布过,请大家看看。
有些人不承认ADHD是一种真实存在的医学症状,但是事实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把ADHD,也就是大陆所说的“多动症”,列为正式的医学名词。本人强烈反对“多动症”这种不合适的译名,这个名称会造成很多误解,正确译名应该是“注意力缺陷及多动障碍症”。 所谓“多动症是不被权威认可”这样的说法,已经误导了很多人。但是很少有人去了解,这种说法里所谓的“权威”是哪些人?有多少人?他们的依据是什么?他们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来担当“权威”这个名称? 就国内来说,这个说法比较出名的来源是《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她在书的最后一章称“多动症是个谎言”。实际上,她只有一个实例来作为直接的论据。在这个实例中,一个被诊断为重度多动症的孩子,经过她对孩子整个家庭四个月的教育指导,实现了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但是对于我来说,我很怀疑这个例子只是出于一个被误诊的孩子。在对多动症诊断要求中,特别要求排除很多干扰性因素,其中就包括由于家庭暴力造成的心理异常。但是这个孩子的就诊过程并没有提到过家庭暴力问题,这已经是误诊的成因;其次就是他服药三个月都没有任何效果,这实际说明孩子不是生理方面的问题,很有可能是被误诊了。拿一个可能被误诊的病例来说明某种疾病不存在,无论怎么看,都不是一个严谨的科学态度。 当然,她还提出了不少间接的、转自他人的论点,来说明多动症是不存在的。不过在这些单方面的阐述中,我了解到作者在对ADHD的常识方面还有许多需要加强了解的地方。比如说: 作者指出多动症的诊断是轻率和简陋的,尤其是主要的诊断工具行为量表:“量表似乎是一种客观诊断手段,它最能让人相信医生诊断的准确性。真是这样吗?下面三个量表是被国内多家医院及中国儿童健康网、儿童博客网和中华育儿网等相关医疗网站采用的。……几乎所有儿童的正常行为都成了“临床表现”!按这几个量表来判定,“多动症儿童”岂止是上面提到的患病比例,几乎所有的儿童都得成为“患儿”吧……” 实际上,她所列举的三个量表(美国简化康奈尔儿童行为量表、上海市多动症协作组制定的儿童多动症行为量表、美国精神病协会制定的诊断标准)都不是ADHD诊断中常常使用的正规量表。美国康奈尔儿童行为量表确实是ADHD诊断中常用的量表之一,但是该表按照需要的不同,有几十个到百多个问题,从来都不会用什么只有九个问题的“简化表”;所谓的“上海市多动症协作组”更是个莫名其妙的机构,除了网上能找到它的名字,没人说得出它在中国多动症医学方面有什么官方地位,这种机构的量表会成为多动症诊断的主要工具?美国精神病协会倒是真的有发布过ADHD的诊断表,名称是DSM-IV临床诊断标准,这也是目前最推荐使用的量表之一。但是,该表的内容和作者列举的内容迥然不同。 这三个莫名其妙的多动症诊断表非常不准确,但是确实在网上满天飞——看看发布它们的源头都是些什么机构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以讹传讹之下,居然被人当成多动症诊断的主要工具,确实让人啼笑皆非。引用它们作为多动症诊断方法不可靠的证据,更让人哭笑不得。几乎每一个真的到医院就诊的ADHD儿童家长都会告诉作者,他们填的量表不但内容和作者提到的三个表完全不同,而且里面的问题之广泛、选择之多足以让他们写完后手都酸了。 作者还强调,用来治疗ADHD儿童的中枢兴奋药抑制体重及身高的增长,连续服用中枢神经类药物两年的小孩,比对照组儿童平均身高低1.5厘米,长期服用可能会导致身材矮小。怎么没人告诉作者NBA的球星科曼是吃这个长大的?看着他的身高,你能联想到“矮小”吗?实际是这类药物会造成孩子胃口不佳。如果发育期营养跟不上,当然会比其他孩子矮小些,但这个问题只要家长在饮食上多花点心思就能解决。 作者又提到:美国心理健康国家研究所发布的一项神经学研究显示,不服用儿童注意缺陷多动症药品的儿童右脑大脑皮层在7岁半的时候达到最大厚度,而用药儿童达到右脑大脑皮层最大厚度的时间比非用药儿童晚3年。也就是说,服用哌醋甲酯类药品,影响了儿童的智力发育。实际上,该研究的对照组是不恰当的,没有在ADHD孩子中选择服药组和非服药组对照,而是选择正常儿童和服药的ADHD儿童对照。最近我国有研究人员发现,ADHD儿童普遍比正常儿童发育迟缓,大脑头盖骨达到正常儿童的厚度要晚3年。这说明,3年的发育迟缓差距,只和ADHD症状有关,而和有没有服药无关。 作者还称“2007年02月22日,搜狐新闻网转引《法制晚报》消息称,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发布通告,在1999~2003年间使用治疗ADHD药品的病人中发现25人死亡,其中包括19名儿童;同时,一份FDA报告显示,治疗ADHD药品还使用药者出现精神病症状的危险几率上升了千分之一,比如用药患者会出现听觉幻觉、无端怀疑、狂躁不安等精神病问题。FDA建议,利他林应在药品说明书中加入警告,提醒人们这类药品可能会增加用药者死亡以及身体和精神伤害的风险。” 实际上,该通告是2006年发布的。FDA的通告中说明,死亡的人,包括那19名儿童,主要是由于心血管疾病死亡,其中部分是未发现的先天性心脏病。 治疗ADHD的药物对心血管疾病有加重作用,这是该药物正常的药理现象,说明书上早就有说明和警告。但是出于对患者负责的思想,FDA还是要求在警告中加上了以下字样: 已见有结构性心脏异常或其他严重心脏病的儿童和青少年使用中枢兴奋药治疗ADHD 发生猝死的报道。 中枢兴奋药可引起平均血压和平均心率中度升高,在个别患者中出现大幅度升高。 在考虑给儿童、青少年和成人使用中枢兴奋类药品前应评估患者的心血管功能。” 大家可以自己对比一下作者的文字和FDA的文字在实质内容上区别有多大。 最后,我还要提醒一下大家,《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简介是这么写的:尹建莉,是一位教育硕士,从教多年,现从事家庭教育研究及咨询工作。熟悉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有精深的研究,并且自己培养了一个优秀的女儿。 她真的是一个好妈妈,也应该是一个好老师,但是,是不是一个有资格谈论医学问题、并推翻一种疾病的存在的人呢?大家可以自己判断。 |
|
Relax-妈妈
会员 注册时间: 2011/10/27 状态: 离线 积分: 9 |
帖子功能
致谢(0)
|
现在只要是教育学者,只要培养出自己的儿女成才,就可以出书。包括美国的虎妈,也是一样。可以分享经验,但如果真的把自己当成这方面的专家,甚至是医学专家,只能说可笑。
|
|
brogue
活跃会员 注册时间: 2011/3/01 状态: 离线 积分: 469 |
帖子功能
致谢(0)
|
这种隔靴搔痒的书,我从来不看。
|
|
冬冬麻麻
会员 注册时间: 2014/11/11 状态: 离线 积分: 8 |
帖子功能
致谢(0)
|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我也看过,书中说得都是无关痛痒的话,每一个孩子都不一样的,不能按部就班的,所谓的教育专家我也咨询过,讲得都是屁话,一堆没用的话。
|
|
发表回复 | |
论坛跳转 | 论坛权限 您 不能 在此发表新帖 您 不能 在此发表回复 您 不能 删除本人发帖 您 不能 编辑本人发帖 您 不能 在此发起投票 您 能 在此参加投票 |
Forum Software by ADD Forums® version 10.16
Copyright ©2001-2013 Shanghai Polestar Software Co Ltd.
本页处理时间为 0.375 秒
Copyright ©2001-2013 Shanghai Polestar Software Co Ltd.
本页处理时间为 0.375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