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缺陷障碍组织 主页
  帮助 帮助  搜索论坛   日程   注册 注册  登录 登录

目前社区注册禁止以下后缀的邮箱:yahoo.com 126.com 163.com sina.com qq.com gmail.com

儿童是个心理学家(转)

 发表回复 发表回复
发表人
  主题 搜索 主题 搜索  主题功能 主题功能
逆风飞扬 显示下拉菜单
主持人
主持人
头像

注册时间: 2006/7/11
状态: 离线
积分: 53
帖子功能 帖子功能   致谢 (0) 致谢(0)   引用 逆风飞扬 引用  发表回复回复 点击链接返回原帖 主题: 儿童是个心理学家(转)
    发表:  2007/1/29 4:50pm

儿童是个心理学家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 杜燕红

  若结识一个心理学家,或那些从事心理学工作者,人们可能都会试探性地问他们一个问题:“你知道我现在心里在想什么吗?”但我们很少向儿童问这样的问题,那么,儿童是个心理学家吗?他们能够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吗?我们先从一个儿童喜欢玩的游戏“捉迷藏”说起。

  我们都熟知“捉迷藏”的游戏,这种游戏取胜的关键是“躲藏者”必须让他人不知道自己躲藏的地方,不好找寻到自己,这样,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躲藏者”和“找寻者”都必须要揣摩对方的心理,想一想哪是安全的地方?他会藏哪?成人在与儿童玩这种游戏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有时,成人作为“找寻者”蒙着双眼等待儿童躲藏,故意问一句:“藏好了没有?”2、3岁的儿童往往在藏好之后,会大声地回答一句:“藏好了!”而大一些的孩子就不“上当”了,他们悄悄地藏好自己,缩着身子,抿着小嘴,生怕自己出一点声音吸引对方。从这一情景中,我们可以看出,年龄小些的儿童还不能很好的理解他人的心理,以为自己躲藏起来看不到对方,对方也就看不见自己,而年龄稍大的儿童就可以分析、体察他人的心理,不断调整自己躲藏的策略,想方设法隐蔽自己,从而能够不断获胜。概括地说,儿童的这种对他人心理状态的认识就是心理理论。

  一、儿童的心理理论及其表现

  心理理论是社会认知领域的研究课题之一,目前,已成为儿童心理研究的热点。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儿童的心理理论:首先,儿童可以理解自己和他人内在的心理状态,包括愿望、信念、意图等;其次,他们可以用这些愿望、信念、意图等去解释人的行为,理解心理状态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最后,儿童的这种对心理状态的认识和对行为的解释、预测和成人的理论相似,具有理论的性质。所以,儿童就不仅仅能够观察到人的外部的、具体的行为,还能够认识、理解人的内在的心理状态,推测他人的所思所想,并能用愿望、信念、意图等去解释人的行为,预测人的行为。也就是说,儿童不仅看到了可以直接看到的行为,也“看到”了不能直接看到的心理活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说儿童具有心理理论,儿童是个心理学家。
  在日常生活以及专门的实验研究中,儿童对他人心理状态的认识和对人行为的解释和预测都有着丰富的表现,下面我们通过几个案例来分析、展现儿童的心理理论。

妈妈,我肚子疼!

  一天早晨,薇薇有点不舒服,妈妈很焦急,对爸爸说:“今天不要送孩子去幼儿园了”,后来又有几次,薇薇说肚子疼,妈妈也不让她去幼儿园。细心的爸爸发现了其中的小秘密,只要薇薇不想去幼儿园,她就对妈妈说肚子疼,自然也就能遂其所愿。

  愿望总是与情绪状态相联系,儿童很早就能理解人的不同情绪状态,如:高兴、悲哀、着急等,大约在2岁时,儿童就开始意识到愿望是一种主观心理状态。在本例中,从薇薇第一次身体不舒服,她就理解了妈妈的情绪状态即焦急不安,并懂得妈妈不让自己上幼儿园的愿望,是希望自己在家休息,快些恢复身体。由此她就揣摩透了她妈妈的心理,只要自己不想上幼儿园,就利用妈妈的心理来实现自己的愿望。其他成人可能也遇到过这种事情,无怪乎一些家长说:“现在的孩子真是人小鬼大,常常耍些小花招来控制成人的心理!”

“我不是故意的!”

  大力和小贝正在搭积木,两人合作快搭建完成一座高楼,这时,强强过来说:“我和你们一起玩吧?”他们俩不和他玩,强强就绊了小贝一下,小贝摔倒把高楼撞塌了。他们一起找老师告状,强强说“我不是故意的!”,大力和小贝异口同声地说:“他就是故意的!”

  从儿童2岁起,他们就开始用一些词语表达他们的意固,如“我要去”、“我打算”等,皮亚杰认为3-4岁的儿童就已经知道自己的哪些行为是有意的,哪些是偶然的。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本例中的儿童。一方面,大力和小贝理解强强的意图,并能用此去解释强强的行为,认定强强的行为是故意的,知道强强是因为他们俩不愿意和他玩,强强就故意绊小贝,从而导致高楼倒塌。另一方面,强强并不是直接推倒高楼,而是通过绊小贝来间接的破坏他们俩的成果,从而能够用“我不是故意的”来为自己寻找借口,以摆脱老师的批评。

“小明到哪找巧克力?”

  小明把巧克力放在抽屉里,然后出去玩了,这时,妈妈要做蛋糕把巧克力拿出来,然后,把巧克力放在了橱柜里,小明玩回来后想吃巧克力。那么,小明会到什么地方去找巧克力?

  这是一个经典的研究儿童错误信念的实验任务。信念,特别是错误信念是考察儿童是否具备心理理论的“石蕊试纸”,其实质是检验儿童是否理解人们的行动不是由现实决定的,而是由他对现实的想法决定的,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以及同一个人对不同的事物可以有不同的想法和信念,人们的信念、想法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也就是说,对于巧克力,小明和妈妈可以有不同的信念和想法,小明并不知道妈妈把巧克力放在了橱柜里,他会按照自己的错误信念到抽屉里找巧克力,而不是由现实决定到橱柜里去找巧克力。实验结果证明:3岁的儿童基本不能通过这一实验任务,而5岁的儿童都能正确回答问题,4岁的儿童则处于发展迅速变化的时期。

  二、儿童的心理理论对教育的启迪

  1.正确的看待评估儿童。心理现象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我们常比喻“人的心像大海一样深不可测”,“知人知面不知心”等,以此来说明心理现象的复杂。所以,在许多成人的眼里,儿童懵懂无知、天真无邪,他们是一块“白板”,是一张白纸,根本不可能认识到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而从上述实例可以看出,儿童并不是成人想象的那么简单无知,他们很小就能理解人们的情绪状态,4岁左右的孩子就已能认识人们的愿望、意图和信念等,并能根据人们的心理状态解释、推测人们的行为。由此就需要我们重新评估儿童的潜能,重新审视我们的儿童观,反思这样几个问题:我们是否低估了儿童的能力?我们是否真正理解儿童?我们理解了儿童什么?理解了多少?教育实践中,我们一直提倡要尊重儿童、理解儿童,但这种呼吁不能仅仅成为一种口号、一个时髦用语。尊重儿童、理解儿童是教育的前提和条件,具体来讲,就需要成人尊重儿童的人格,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需要成人切实把握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正确评估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改变那种成人高高在上、轻视儿童的态度,低下姿态与儿童平等的对话交流,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真正的去理解儿童。
  2.因势利导教育儿童。在上述的实例中,我们看到有些儿童具有一定的心理理论水平,他们理解了他人的心理,并会利用他人的心理,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实验研究证明:儿童大约4岁时开始明白自己和他人的错误信念,同时他们也开始会蓄意撒谎,通过让别人产生错误的想法来欺骗对方。教育实践中,对于儿童的撒谎和欺骗,我们一定要慎重对待、因势利导。首先,我们要明确所谓欺骗或撒谎,必须同时符合以下三个要素:即它在事实上的确是假话;说的人也肯定知道它不是真的;并且说的人希望听的人能够认为它是真的。在具体的情境中,成人要根据这三点区分儿童的表达只是认识错误;或是开玩笑、说隐语;还是真的撒谎、骗人。其次,我们要搞清儿童是否有撒谎的动机和故意,不要轻易给儿童扣上撒谎、骗子的帽子。最后,我们要因势利导,坚持正面强化、正面教育,从积极的意义发挥儿童心理理论的作用,引导儿童多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培养儿童的移情能力,慵得如何去帮助别人,为他人带来快乐,从而使儿童更为善解人意、更具同情心。
  3.多种途径促进心理理论水平提高。儿童作为整个社会关系的一员,在从一个“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过程中,心理理论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它的发展对儿童社会认知、社会行为的发展水平等都具有决定意义。为此,根据影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因素,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提出教育措施和建议:第一,成人要为儿童提供游戏,尤其是角色游戏的机会,鼓励儿童扮演各种角色进行假装游戏,以此帮助儿童区别现实和想象,更好的体验不同角色的内心世界。第二,成人要鼓励儿童多与他人交往,研究表明,家庭中兄弟姐妹的数量和儿童心理理论的测试得分有显著关系,所以,成人要鼓励儿童,尤其是独生子女更多的与他人交往,在复杂的人际互动中,学会更好的理解他人、学会合作与竞争。第三,成人要多与儿童进行交流、谈话。研究证实,成人较早、较多地使用表示心理状态的词语,如想要、希望、打算、觉得、认为等,有助于儿童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所以,成人应注重与儿童进行这种交流和谈话,多向儿童使用这些词语,并引导儿童运用这些词语表达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认识,从而切实提高儿童的心理理论水平。



编辑 逆风飞扬 - 2007/1/29 4:51pm
返回顶部
 发表回复 发表回复

论坛跳转 论坛权限 显示下拉菜单

Forum Software by ADD Forums® version 10.16
Copyright ©2001-2013 Shanghai Polestar Software Co Ltd.

本页处理时间为 0.290 秒

Email:adhd@adhd.org.cn

沪ICP备06047625号
上海北辰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赞助网络空间和提供咨询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