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缺陷障碍组织 主页
  帮助 帮助  搜索论坛   日程   注册 注册  登录 登录

目前社区注册禁止以下后缀的邮箱:yahoo.com 126.com 163.com sina.com qq.com gmail.com

家庭环境对儿童行为的影响

 发表回复 发表回复
发表人
  主题 搜索 主题 搜索  主题功能 主题功能
admin 显示下拉菜单
管理员
管理员
头像

注册时间: 2003/10/01
状态: 离线
积分: 95
帖子功能 帖子功能   致谢 (0) 致谢(0)   引用 admin 引用  发表回复回复 点击链接返回原帖 主题: 家庭环境对儿童行为的影响
    发表:  2006/12/29 11:24am

家庭环境对儿童行为的影响

        李洁 王高华

whiteness@sohu.com

一.概述

儿童行为问题是指童年期出现的在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上都超过了相应的年龄所允许的正常范围的异常行为。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儿童行为问题呈明显增长趋势BrandenburgNA[1]报道,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4%20%。据忻仁娥[2]等调查,我国22个城市协作调查组的调查结果表明416岁儿童少年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2.97±2.19)%,其中上海为12.25%,武汉为13.89%,南京为13.84%可见,目前国内外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比较高,成为急需心理卫生支持和治疗的健康问题。

二.儿童行为问题的分类及表现形式

儿童行为问题的表现形式多样,而且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行为问题,常见的症状表现如下[3]:

1.一般行为问题  指在一般儿童群体中存在的某些发生率较高的单项偏异行为,当其发生频率、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超过了相应年龄的正常范围时,可考虑具有病理意义,构成一般行为问题,其症状主要为最初行为模式建立过程中的偏异和依赖与独立失去平衡方面。不同年龄阶段其症状表现不一,表现形式有:遗尿、多梦、挑食、夜惊、恶梦、害怕、担忧、易激惹、抽动、作怪像、发脾气、嫉妒、不服从、咬指甲、吮吸手指或口唇、咬衣服、挖鼻孔、抓皮肤及其他轻度发育性语言障碍,多动、注意力不集中以及活动过多等。以上行为偏异在一般儿童中的检出率为5%60%,多数在3岁左右开始发生,学龄儿童发生率较高,以后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

2.攻击性行为  很多研究证明,攻击性行为问题多发生于儿童早期,症状持续存在,并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通常具有以下5个症状特点:(1)攻击性:打架、辱骂父母或他人、好斗殴、毁物、以破坏行为来发泄内在的矛盾冲突。(2)不服从性:如漠视命令、违纪、不尊敬师长、不接受批评等。(3)反社会行为:撒谎、偷窃、破坏公共财物、纵火、对年幼者或动物残忍等。(4)活动性增高:如易激惹、烦躁不安、冲动、无恒心、情绪易变等。(5)自我中心:如故意招人注意、好指责他人或支配他人、自私、为自己的错误辩解等,还可伴焦虑、抑郁症状。

3.违法行为  多指与社会法制要求相冲突的一类错误行为,常发生于少年期,故也称少年违法。因各个国家的法律不同,其含义、判断各异,按其表现内容分为3类:(1)身份违法:如逃学、深夜不归、放荡不羁、酗酒、药瘾、不适当的性行为。(2)财产违法:如破坏财产、偷窃、伪造证件等。(3)人身违法:如抢劫、围攻、谋杀、强奸等。违法行为问题多发生于1018岁,一般认为发病年龄越大,成年期反社会行为的可能性越大。男孩多表现为财产违法和人身违法,女孩则以身份违法为主要表现,违法少年常伴有学业不好、冲动、克制力弱和撒谎等特点。

三.影响儿童行为的家庭环境因素的几个方面

国内外学者研究认为儿童的心理行为发展受到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影响。后天环境因素指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处的家庭、学校及社会对儿童的心理行为发展的影响。尽管家庭的一些功能被其他社会机构所取代或分担,但是家庭仍承担再生产、社会化和情感支持这些主要的社会功能。父母的性格、养育方式等以及他们创造的家庭环境,对儿童的认知发展、性格形成、早期行为的塑造等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不良的家庭环境是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家庭环境对儿童少年心理行为的影响。

1.家庭规模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工业化国家的家庭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家庭向着更小规模的方向发展。Wagner[4]等调查认为儿童出现问题行为的几率随着家庭规模的大小而变化。小家庭中的父母对儿童施加的压力会更多,焦虑的现象在这些儿童身上更为普遍。相反,在多子女家庭中,过于压抑以及缺乏监督可能会导致儿童出现反社会行为和过失行为。然而,这些理论有很大局限性。大家庭一般没有小家庭富裕。与低收入相联系的多种因素,例如拥挤的居住条件、父母的生活压力都可能导致家庭规模对儿童发展的不良影响。确实有一些证据支持这种观点。在研究南非贫困黑人家庭时发现,居所稳定而不拥挤的家庭中的儿童无论是在体质、认知、情感还是在社会方面的发展都更为理想[5]。同时,当儿童成长在规模大的但富裕的家庭中时,与典型的大的家庭规模有关的不利影响减弱了,但并未完全清除。

2.家庭结构 目前我国的家庭结构以三口之家的核心家庭占多数,部分是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三代同堂的联合家庭以及少数单亲家庭或重组家庭。据王玉凤等[6]报道,联合家庭中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最低,核心家庭次之,单亲家庭中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最高。单亲家庭不论是父母病逝还是离婚,都会给儿童带来巨大的心灵创伤,由于无法得到完整的家庭的爱,儿童容易产生孤独、恐惧或忧郁心理,进而出现行为问题。另外,与低收入的双亲家庭相比,低收入的单亲家庭的儿童很少能体会到家庭的温暖,缺乏沟通和管教,并且缺少父亲的形象作为自己发展的榜样,这些因素通常会导致儿童的学业不良,并且出现反社会行为[7]MekosD[8]调查结果表明,再婚家庭(尤其是生活在继父家庭)的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最高。20世纪60年代起,大量的研究证实婚姻的破裂对儿童来说是一种痛苦的事[9]。但研究同时也指出儿童在对待父母离异上的反应有着广泛的个体差异。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儿童的个性特征,家庭获得的社会支持和社区环境都会影响儿童对父母离异的调适。Paganil[10]研究认为父母在儿童童年早期离婚对儿童日后的焦虑、多动及违纪行为有着长期的、直接的负面影响。尤其当家庭冲突很大时,他们可能出现心理调适方面的障碍,可能会在一些不良的同龄交往中寻求解脱,例如离家出走,旷课,过早性行为以及违法行为等等。

 3.父母个体因素  父母健康状况差、患严重躯体疾病或精神疾病(尤其是母亲抑郁)、父亲酗酒、性格内向、家庭成员违法是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12]。父母的文化素质是决定其教养态度、教养方法最关键的因素。父母受教育程度及自身修养越高,孩子的行为问题发生率越低[10]父母具有理想的职业是儿童行为问题的保护因素[13]父母职业为个体劳动、工人、服务性行业,其孩子发生行为问题明显多于父母从事科技文教工作的儿童。一般说来,父母的职业与他们受教育的程度、经济收入、居住条件及对儿童的经济投入情况等密切相关,所以父母职业可能是通过以上诸方面共同影响着儿童行为发育;另一方面,工作不稳定、失业的父母由于疲劳、忙碌,再加上情绪低落,往往对孩子的应答少而降低了育儿质量,不利于儿童的行为发育。

4.家庭养育类型 儿童行为问题与婴幼期养育类型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孩子出生后采取母乳喂养的儿童,通过母亲的抚摸和语言交流进行皮肤接触,对儿童日后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丧失母性哺乳将给婴幼儿的心身发育带来深刻的影响,如形成病态人格、冷漠、孤僻等[14]。婴幼期寄养的儿童常会表现一定程度的行为问题和情绪紊乱,如焦虑、恐惧、害怕、多动、注意力不集中、攻击性、不良的学习习惯等[15]研究表明,早期的经验和影响儿童发展的目前状况是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成长环境得到改善,从早期剥夺性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中恢复过来还是可以的,但情况也并非完全如此。

5.儿童教养方式 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父母教育态度的分歧使儿童处于矛盾的环境中而无所适从,久之会导致儿童心理或行为的异常。Dania Baumrind[11]通过研究观察得出儿童教养有两个维度:要求和负责。组合这两个维度可形成四种不同的教养方式:权威型、专制型、放任自流型和漠不关心型。权威型的教养方式能促进儿童能力的多方面发展。文献报道[6]父母期望与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关系密切。父母对儿童的适宜的期望是儿童成功的动力期望过高或过低都是不妥当的。如果父母不考虑儿童的实际能力要求过高会使儿童经常处于过大的学习压力之下,容易发生情绪和行为障碍。专制型教养方式下的学龄前儿童存在焦虑、退缩和抑郁的特征。他们在与同伴的交往中,遇到挫折时,容易表现出敌对的反应,男孩会变得极其愤怒,而女孩则采取回避的态度。同时StrausMA[16]调查发现父母过分斥责、打骂儿童可导致儿童行为问题发生,并明显增加儿童日后反社会行为。放任自流型的教养方式与男孩子的依赖性不健全的行为之间的联系特别密切。漠不关心型教养方式会引起儿童的许多心理障碍,他们对学校生活失去兴趣,情绪控制力很低,学业不佳,与毒品有染,容易出现违法行为[11]

6.家庭气氛 结构稳定,气氛轻松愉快,亲子关系密切的家庭对儿童的个性塑造和心理行为的发展会产生积极作用。不良家庭气氛是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17]。生活在紧张、压抑或沉闷的家庭气氛中,亲子关系差,父母与子女缺乏感情上的交流,双方容易产生隔阂,情感破裂,甚至对抗,是儿童不良行为的诱因。Pagani L[10]研究表明,父母之间关系紧张、互相冲突、甚至离婚,均会增加子女出现行为问题的机会,这类儿童常见的行为问题有焦虑、多动、反社会行为等。

四.各种家庭因素致病的机制

各种家庭因素致病的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理论[18](1)社会学习理论的强制性相互作用学说:认为儿童的行为障碍是父母对儿童采用了不适当的、不一致的教育方式的结果。在这种不稳定的环境中,儿童学会了要建立符合自己愿望的行为模式,最好的方法就是采用嫌恶行为来改变他人的行为。例如,孩子以哭的方式来降服父母,使父母改变原来的态度而达到自己的愿望。这里是嫌恶行为,哭之前后父母若表现出截然相反的态度,久而久之,就会使儿童建立起不正常的行为模式,从而造成行为偏异。(2)内在精神活动理论:认为儿童通过建立一系列内在的精神防御反应来对付家庭的不良环境。如家庭不和睦,父母对孩子缺乏慈爱、温暖的感情,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损害而产生抑郁或违法行为。(3)行为理论:强调父母角色不当或不正确的教养方式对儿童行为产生不良的影响。凡被奖赏的行为都会维持下去,不管行为良好与否,也不管父母的奖赏是有意或无意的。(4)社会学习性行为理论:认为人的不良行为是通过学习得来的。儿童可通过观察父母的行为模式而学习到一些不良的行为。

总之,儿童行为问题直接影响儿童学习或工作的效能、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及社会适应的良好程度,有些还可能成为成年期精神疾病的根基。家庭是影响儿童少年行为外环境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影响儿童少年心理行为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给予及时的干预和指导:(1)提倡优生优育原则,给儿童提供一个规模适当、结构稳定、居住环境宽松、经济充裕的家庭环境;(2)婴儿出生后采用母乳喂养,母亲给予充分的抚摸和语言交流,以满足儿童基本营养和情感需要;(3)减少父母个体危险因素,如保持身心健康、职业稳定、无不良嗜好等;(4)提高父母科学文化素质,普及家庭教育和儿童心理卫生知识,掌握和运用正确、积极的教养方式或行为,指导家长认识家庭职责,为儿童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5)对发现行为问题的儿童应及时进行心理治疗和行为矫正教育,严重者辅以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1.      Brandenburg NA , Friedman RM, Silver SE. The epidemiology of childhood psychiatric disorders: prevalence findings from recent studies. J Am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1990, 29 (1): 76-83

2.      忻仁娥.全国22省市26单位24013名城乡少年儿童行为问题调查报告.上海精神医学,1992,4:47-50

3.      余红平.儿童行为问题.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0,6(17):61-65.

4.      Wagner ME, Schubert HJ, Schubert DS. Family size effects : a review, J. Genet Psychol. 1985 Mar: 146 (1): 65-78.

5.      Godula IN, Poole DA. Aotaki Phenice L. A comparative study of black south African Children from three different contexts. Child Dev. 1992 Jun: 63 (3): 509-25

6.      王玉凤,任桂英,顾伯美.不同时期北京市城区儿童行为问题比较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1): 51-53

7.      Coley RL. Children’s socialization experiences and functioning in single-mother households: the importance of fathers and other men. Child Dev. 1998 Feb:69(1):219-30

8.      Mekos DHetherington EMReiss D.Sibling difference in problem behavior and parental treat mentinnon divorced and remarried families.Child Dev1996675:2148-65  

9.      Hetherington EM, Bridges M, Insabella GM. What matters? What does not? Five perspectives o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marital transitions and children's adjustment. Am Psychol. 1998 Feb;53(2):167-84

10.  Paganil LBoulerice BRichard Eet al. Behavioural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of divorce and remarriage [J].J Child Psychol Psychiat199738(7):769-781.

11.  劳拉.E.贝克著,吴颖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775-832. 

12.  Jensen PS, Bloedau L, Degroot J, etal. Childatrisk: I. Risk factors and child symptomatology. Jam Acad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iatry,1990, 29(1):51-59

13.  谭英,崔伊薇,胡虞志,.儿童行为问题与早期家庭生活环境关系的研究[].中国学校卫生杂志,1998,19(1):68-70.

14.  Kalff ACKroes MVles JSet al. Factors affect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parental education as well as occupation [J].Soc Psychiatry Psychiatr Epidemiol2001

15.  Dubowitz H, Sawyer RJ. School behavior of children in kinship care. Child Abuse Negl, 1994, 18(11):899-911

16.  Straus MASugarman DBGiles-Sims J. Spanking by parents and subsequent antisocial behavior of children[J].Arch Pediatr Adolesc Med1997151(8):761-767

17.  Formoso DGonzoles NAAiken LS. Family conflict and childrensinternalizing and externalizing behavior: predictive factors. AmJ Community Psychol200028(2): 175-199

18.  李心天主编.医学心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30

返回顶部
Amay 显示下拉菜单
主持人
主持人
头像

注册时间: 2006/6/07
位置: 上海
状态: 离线
积分: 169
帖子功能 帖子功能   致谢 (0) 致谢(0)   引用 Amay 引用  发表回复回复 点击链接返回原帖 发表:  2007/4/03 11:20am
这篇文章很好,谢谢管理员。
家庭环境的确很重要,对于ADD来说,虽然可能不是直接的原因,但的确是一个很关键的诱发因素。
返回顶部
 发表回复 发表回复

论坛跳转 论坛权限 显示下拉菜单

Forum Software by ADD Forums® version 10.16
Copyright ©2001-2013 Shanghai Polestar Software Co Ltd.

本页处理时间为 0.281 秒

Email:adhd@adhd.org.cn

沪ICP备06047625号
上海北辰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赞助网络空间和提供咨询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