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缺陷障碍组织 主页
  帮助 帮助  搜索论坛   日程   注册 注册  登录 登录

目前社区注册禁止以下后缀的邮箱:yahoo.com 126.com 163.com sina.com qq.com gmail.com

過動兒父母完全指導手冊 Taking Charge of ADHD

 发表回复 发表回复
发表人
  主题 搜索 主题 搜索  主题功能 主题功能
Icic2007 显示下拉菜单
积极会员
积极会员


注册时间: 2014/8/04
状态: 离线
积分: 211
帖子功能 帖子功能   致谢 (0) 致谢(0)   引用 Icic2007 引用  发表回复回复 点击链接返回原帖 主题: 過動兒父母完全指導手冊 Taking Charge of ADHD
    发表:  2014/8/10 9:17am
※單書集購方案(30冊以上)
※全館滿三本特價78折(不含電子書、科學人雜誌相關)
※※單書集購方案(10~29冊)
產品規格內容簡介作、譯者介紹目錄序文、前言導讀、推薦精彩試閱


產品規格
開本:正25開
裝訂:平裝
類別:應用科學類
國圖分類號:417.5
頁數:424頁
重量:490公克
ISBN:9789573246725
EAN:9789573246725


內容簡介
  《過動兒父母完全指導手冊》一書是過動兒父母寶貴的資源,國際知名的過動症專家──羅素.巴克立,在書中以最新的知識、專業的帶領,付予父母親信心和力量。本書的特色有:

  .一步步教導行為管理的方法,這套方法已讓數以千計的過動兒受益。

  .以實在的證據澄清有關診斷和藥物治療的傳言和爭議。

  .幫助過動兒在學校和社會生活中邁向成功的最新策略。

  .提出有關此症成因最新的基因和神經方面的研究成果。

  .提供過動兒父母實用的意見,以面對壓力和維持家中的平靜。

  .分享可信的資源、書單和相關組織等參考資料。



作、譯者介紹
作者
  羅素.巴克立(Russell Barkley)博士是麻塞諸塞州立大學醫學中心心理系主任暨精神神經學系教授,同時也是合格的臨床心理醫師、臨床神經心理醫師。身為一位臨床科學研究者、教育工作者和第一線的執業人員,巴克立共撰寫(或與人合著)了14本書及工作手冊,並發表了150篇以上的相關研究論文。1993年他創刊發行了The ADHD Report雙月刊通訊,目前仍擔任其編輯工作。曾任美國心理學會(APA)第十二分會兒童臨床心理組主席、國際兒童與青少年精神病理學會主席。巴克立博士曾應邀出席世界各地600場以上的研討會和演講,也多次曝光於各大媒體節目(如60 Minutes、Good Morning America等),為過動兒代言。1994年獲頒美國應用及預防心理學會傑出貢獻獎;1996年因在兒童發展方面的貢獻,獲頒美國小兒科醫學會Anderson Aldrich獎;1998年獲頒國際兒童與青少年精神病理學會傑出貢獻獎。

譯者
  何善欣,台大外文系學士、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行銷碩士,卻因身為過動兒的母親,而成為中華民國過動兒協會發起人與創會理事長、美國過動兒組織CHADD會員,除了於中國時報、聯合報的親子版撰寫專欄,在健康電台主持節目,翻譯《不聽話的孩子?──過動兒的撫育與成長》(新手父母),也是《我愛小麻煩》(平安)《最棒的過動兒》(心理)的作者,並擔任教育部特殊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常常受邀於學校、行政機構、社團研習演講授課。


目錄
□審訂者的話 林亮吟醫師

□譯者序

□作者序

□前言/指導理念:給過動兒的父母

第一篇瞭解過動症

 1.什麼是過動症?

  「他們為什不管管那孩子?」/事實還是杜撰/觀點的問題/你見過這些孩子嗎?/什麼是過動症?/我孩子的自我控制力在哪裡:一個新的觀點

 2.我的孩子到底怎麼了:缺乏自我控制

  可以等待的人贏得一切/抑制及相關心理能力的發展

 3.過動症的成因

  成因:當今的證明/迷思:過動症不是哪些因素引起的/誰有可能是過動症患者?/摘要

 4.該有什麼期待:過動症的本質

  過動症很難量化/隨著孩子發展而改變/隨著情境改變的症狀/伴隨過動症的其他問題/過動兒與其他孩子的相處/最後幾句話

 5.過動兒的家庭環境

  過動兒和母親的互動/過動兒和父親的互動/過動兒與手足的互動/過動症如何影響親子互動?/父母如何與老是不聽話的孩子應對/父母精神方面的問題/這些對父母有什麼意義?

第二篇駕馭:如何成為成功的過動兒父母

 6.決定讓孩子接受診斷評量

  什麼時候該求助於專業?/你應該尋求哪些專業協助?/繼續努力

 7.為評量診斷做準備

  為專業診斷做準備/應該有什麼期待/何時約診/門診當天/醫療檢查/最後的步驟

 8.面對診斷的結果

  你可能有的反應/瞭解治療方案/瞭解過動症

 9.十四個養育過動兒的指導原則

  原則一:即時給予回饋/原則二:經常給予回饋/原則三:加強或加重給予其行為的回饋/原則四:獎勵先於處罰/原則五:把時間具體展現出來/原則六:在做一件事的當下顯示具體的提醒/原則七:在做一件事的當下具體提醒動機/原則八:讓思考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具體化/原則九:前後一致/原則十:採取行動,不要大呼小叫/原則十一:預做準備/原則十二:接納他的障礙特質/原則十三:不要把孩子的問題當做自己有問題/原則十四:練習原諒

 10.給父母的話:如何照顧自己

  面對帶來壓力的事件/面對那無法避免的/練習更新自己

第三篇安排生活面對過動症:

 如何調適家庭和學校生活

  11.改善行為的八個步驟

這套計畫適合你嗎?/如何開始進行?/步驟一:學習給予孩子正面的注意/步驟二:用加強的關注讓孩子順服/步驟三:給予有效的指令/步驟四:教導孩子不打斷你做事/步驟五:在家建立代幣制度/步驟六:學習建設性的處罰/步驟七:擴大使用暫停隔離/步驟八:學習在公共場合處理孩子的行為/未來又有行為問題發生時/最後的提醒

 12.在家中駕馭:解決問題的藝術

  解決新問題的系統/為轉變做準備/使用﹁當……就……」策略

 13.如何幫助孩子解決同儕問題

  培養良好的社交技巧/面對別人的嘲諷/在家建立正面的人際互動/建立孩子和鄰居的關係/從學校得到幫助

 14.走過青少年期

  【與亞瑟‧羅賓(Arthur L. Robin)博士合寫】

  生存的黃金法則/青少年發展和過動症︰一條崎嶇路/因應的態度和合理的期待/建立家規和外出守則/監督和執行家規/有效的溝通/解決親子衝突/善用專業資源/放自己一個假,保持幽默感/追求新知

 15.踏入學校正確的第一步:安排孩子的教育

  【與琳達‧菲夫納(Linda J. Pfiffner)博士合寫】

  上學會是什麼樣的情形/為孩子選擇老師/有關課堂結構和課程的建議/什麼樣的安置最適合過動兒?/是否該讓過動兒多唸一年幼稚園?

 16.在校和在家加強教育:從幼稚園到高中

 【與琳達‧菲夫納博士合寫】

  學校生活的一般原則/教室中的行為管理/在家提供獎勵/訓練過動兒放聲思考、先思考再行動/過動青少年的學業問題

 17.均衡的學校和家庭生活

  家庭生活中的功課/父母的優先順序

第四篇過動症的藥物治療

 18.興奮劑

  【與喬治‧杜寶(George Dupaul)博士和丹尼爾‧康納(Daniel Connor)醫師合寫】

  不實的傳言/興奮劑為什麼有效?/副作用/你的孩子該服用興奮劑嗎?/興奮劑的處方如何開出?/什麼時候該停藥

19.其他藥物

  三環抗憂鬱藥/Wellbutrin(Bupropion Hydrochloride)/Clonidine

□〈附錄一〉支援服務

□〈附錄二〉相關法規

□〈附錄三〉建議書單和錄影帶

□〈附錄四〉參考書目



序文、前言
自序
  孩子比大人好動、精力充沛、不專心和衝動,本來就很正常;孩子比大人不容易遵守指示、持續完成工作,也一點都不足為奇。所以當有人抱怨他們的孩子不專心、活動時不能控制自己或衝動的時候,旁人可能很快的認為,這些本來就很正常,孩子都是這樣嘛,沒什麼特別的。如果孩子真的在行為方面有點問題,那可能是發展上比較不成熟,長大了就好。

  在大部分的情況下確是如此,有時卻不然。有些孩子的注意力持續度是這麼短,活動程度是這麼高,抑制衝動的能力是這麼差,很顯然與她的年紀極不相符。大部分的人都知道,這樣的一個孩子─老是功課寫不完、和鄰居小朋友處不來、如果父母不看著就幾乎無法完成交代他的事─會造成家裡多大的衝突。

  當這些行為問題嚴重的影響到孩子的適應,好像不是長大了就會好,就不能再視為正常了。如果你有這樣一個孩子,不適當處理、不予重視,認為只要長大一點就好了,可能會影響孩子的心理發展或社會適應,甚至可能在日後為你或家中其他成員─也就是每天與他一起生活的人─帶來困擾。

  所謂的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ADHD,以下簡稱過動症),是指孩子在注意力、過動程度和衝動抑制方面達到一定程度的困難,造成發展上的障礙,我們稱之為過動症。這本書就是有關過動症的書,是為養育ADHD的患童(以下簡稱過動兒)的父母親所寫,也是為了想瞭解此症和因應之道的人所寫。本書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幫助過動兒的父母,使他們有能力面對這些養育起來很吃力的孩子,同時確保整個家庭和家中成員的健康。

  坊間已有許多有關這方面為父母所寫的書,其中有許多好書,有些我會在門診時推薦給家長。那我又為何要在一九九五年出版此書、並再版呢?那是因為現有的書,在教育父母親有關過動症的新知方面都不夠;更重要的是,有關該如何做所提供的方法也不夠。有些書成功的傳達了多年來治療過動兒及其家庭的臨床經驗,但並未融入最新的科學新知。就在此書初版後的這五年來,這方面相關研究之多相當驚人。在其他大部分的書籍中,所提出的結論和建議,雖是臨床的經驗,卻常常是錯的。例如,過去五年來,有關過動症的分子遺傳學方面的研究,正以驚人的速度進展,目前至少已有兩個基因很可靠地發現與此症有關,研究人員期待未來的幾年內,會再發現幾個。這些研究發現對父母親有重大的意義,而且這些發現強調了本書前一版中的結論:過動症的成因大致有其生理、遺傳基因的基礎。這些研究結果也顯示,未來在過動症的診斷和治療上,比起過去十年會有突破性的改變;這些結果也暗示,未來以基因測試診斷並鑑別此症的類別是有可能的,也可能因此發展出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療藥物。家長應該注意這些研究的發展,才能對過動症更加瞭解,也知道如何面對一些沒有科學根據的言論,如認為此症是因教養不當、飲食或電視看太多所導致。

  例如,數十年前,大部分的臨床專業人員都是依著一些誤謬的想法操作:認為過動症是因父母不當的教養導致;或是這些孩子長大、過了青少年期就會好;興奮劑(stimulant)只對兒童患者有效(對青少年或成年患者無效),而且只有上學的日子才需要服藥;過動兒如果不吃食品添加物或糖,就會改善等等,這些說法其實都沒有科學研究的根據。近年來,有些作者聲稱過動兒是因為電視遊樂器玩太多、電視看太多,或是現代文化腳步太快等原因造成。我們現在瞭解,許多過動兒是有遺傳和基因上的成因的,而且不見得過了青少年期就會好。藥物治療對成年和青少年患者一樣有效,而且可以經年服用。改變飲食對大部分的患者沒什麼幫助。我們也知道,此症不是因為電視、電視遊樂器或太快的現代生活步調所引起。短短二十五年之間,我們就有這許多發現!事實上,很多讓人興奮、深入的改變,就發生在過去這五年,而且就在我寫這篇序的時候,繼續進展著。這些改變不但讓我們更瞭解其成因,並且更豐富、更科學化、且急速的改變了人們對過動症本質的看法。

  例如,過去這十年來的科學研究顯示,過動症不只是注意力的問題,也是自我規範的問題:如何在大環境之下處理自己的社會行為。如此一來,連ADHD﹁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的命名都不正確了。把此症標記為注意力的問題,是太簡化、太小看這些過動兒面對每天生活挑戰中實質且戲劇性的困擾,以及家庭、學校、社會因為他們的成長而產生的更多要求。把這種疾症叫做注意力缺陷(Attention Deficit),也無法詮釋這些患者在面對自我、旁人和責任時,能力是如何在多方面受到削弱的。例如,最近我做的一項研究顯示,此症患者對時間的感受受到擾亂,因為他們的時間感不像一般人那麼好,所以對時間的掌控,如截止期限、未來、甚至只是十到二十秒的間隔等,都無法處理得好。時間從他們身邊逃走,導致他們無法像一般同年紀的人那樣掌控時間。

  無論過動症的損耗力有多強,到底它是一個多嚴重的疾症,目前還有許多疑點。我們大人偶而都會有不專心的時候,孩子更不用說了。有人認為要克服衝動和靜不下來的問題,完全看你努不努力,真的是這樣嗎?老師、親友、鄰居、還有一些人可能試著這樣說服你,他們不瞭解你做了什麼,也不瞭解你的孩子基本上有很大的不同。電視和平面媒體上有很多故事聲稱,這些被精神科診斷為過動兒的孩子,是具有冒險精神的,尤其是男孩,他們是現代生活中的湯姆(Tom Sawyer,《湯姆歷險記》的主角)和哈克(Huck Finns,《頑童流浪記》的主角)。連最有名的專欄作家喬治.威爾(George Will)最近也說,他懷疑是否真有此症的存在,他覺得這都是過度診斷(over-diagnosed),他相信家庭和學校良好的紀律要求─而不是藥物─才是最佳的方法。一些邊緣宗教團體也挑戰此症的存在,並嚴厲的批判藥物治療。完整的科學文獻顯示,這些說法是謬誤的,但是過動兒的父母,仍然不時被這些沒有科學根據的言論轟炸。在本書中的某些章節,談到此症的本質與成因時,會探討這些錯誤的看法。

  我愈來愈相信,一個與上述相當流行的說法相反、卻無可反駁的看法,就是所謂的過動症是指孩子控制當下立即反應的能力受到干擾,因此無法面對時間與未來而自我控制;也就是說,這些過動症患者終將受到傷害,因為他們無法運用恰當的時間感面對過去、未來,以指導自己的行為。你的過動兒,就是沒有適當的發展出從專注於此時此刻轉換到未來的能力。一個只活在此時此刻的孩子會有衝動的行為,是可以理解的。這個孩子只想做目前對他而言有趣的事,而逃避當時沒有被增強的活動,以盡量達到當下最大的滿足。從這孩子的眼光來看,永遠只有﹁現在﹂,而當他被期待發展出放眼未來、為將來而努力的能力時,可就慘了。這些是我們身為人類很關鍵的能力:有組織能力、有計畫性、目標導向。這些能力端賴我們多會控制自己的衝動,讓我們不再被當下所掌控,而是受未來所影響。對過動症這樣的觀點,大大的賦予它及其所帶來的困擾尊嚴,也解釋了這些患者的行為為什麼不能像別人一樣,也提供我們尊敬他們的基礎,並進一步瞭解此症如何傷害他們每天的生活。針對這一點,本書會有更多的闡述,並解釋這對患者的意義。其實,我原來寫這些的動機,是為了過動兒的家長,我改寫它的主要目的是更新這個觀點,我相信這觀點比其他任何觀點,都更接近過動症的科學真相。

  同時,我感到有必要寫這本書,因為我覺得需要教導家長以科學的態度,蒐集資訊和尋求專業幫助。所謂科學的態度,是在追求這些資訊的過程中,挑戰它的來源和理論基礎,也就是追根究柢和懷疑的精神。因此這本書的另一目的,是要給家長吸取新知的工具,質疑你聽到、讀到的所有資訊,包括本書提供的。如今這個保持樂觀、好問的懷疑精神,比我初次出版此書時更加需要,因為個人電腦和網際網路的日益普及,讓我們正經歷多樣資訊爆炸的現代文化。每個家庭只要有電腦和數據機,就可以連線上資訊高速公路。不幸的是,出現在這高速公路上有關此症的資訊,大都是不正確的,因為這些資訊不須經過審核和批判,通常等在上面讓你看的資訊,都戴著一層薄薄的面紗,背後不是推銷藥草食療,就是提供政治觀點。不止網站可能提供錯誤的資訊,聊天室也一樣,不需要任何資格證明或科學研究的證據,任何人都可以輕率的發表意見。我數次造訪聊天室的經驗顯示,在那裡交換的訊息,大部分都是不科學而且錯誤的。所以,無論是在圖書館、書店或網站,千萬不要忘了你的懷疑精神。

  但是也不要停止追尋,你需要有關過動症的新知以養育你的過動兒。成為一個﹁有能力的父母﹂的第一步,是面對所有的事實,然後在醫師、心理師、護士、社工和老師之上,保有最後的決定權。這些專業人員在他們的專業領域內是你的顧問,但是沒有人─我是說沒有人─比你更瞭解你的孩子。本書的另一主張是,你是掌控孩子專業和教育資源的人,以下的每一章都要讓你具備能力,以承擔這個責任,並且紓解你那無法駕馭孩子教養的感覺─甚至是過程中你正在失去孩子的感覺。簡而言之,這本書是要教你如何、何時做決定;但是本書不可能為你來替你的孩子做決定,也沒有任何人、任何書可以這樣做。

  本書教授的內容,來自我臨床工作的經驗,和過去二十二年來針對數千個過動兒家庭所做的研究。過程中也包括我自己身為一個人、父親、科學工作者、老師、主管和臨床專業人員的不斷自我改進。本書中的任何結論都不是單一事件,不是任何單一書本給我的想法,也沒有什麼突然的靈感;相反地,在我每接觸一個新的過動症家庭、讀一本這方面的新書、教一位新的學生,就愈感受到其中有一定法則的重要性。與我教給父母的管理技巧、提供有關此症的事實和治療方法不同的是,這些原則是可以跨越不同情境、家庭和困難領域的。父母可以將這些原則,當做你為孩子採取任何行動的基礎態度。

  本書提供的資訊和建議,和我告訴所有接受評估的孩子的父母的話是類似的。這些建議源自於廣泛的科學研究,相當於二十到二十五期的諮商或治療。當然,此書還是不可能滿足你所有的需求,因為這裡不可能囊括數以千計的研究報告,即使過動症算是所有兒童精神疾症中研究得最廣泛的疾症之一。身為臨床科學工作者,我仍然要說,對我和我的同事而言,仍有許多的未知。在社會大眾和教育工作者的心中,過動症仍常遭誤解並具有爭議性。

  本書嘗試以可加驗證的科學新知,澄清有關過動症的迷思和誤會。至於一些特別的議題,不知為不知,我也誠實以告。研究仍將持續,每一個過動症的個案也都是獨特的,你必須將本書的資訊和意見,裁剪成適合你的孩子和家庭狀況的樣式。在處理孩子問題的過程中,你仍然會遇到困難,我大力的建議你求助於住家附近對此症在行的專家。

  本書提供給你的是有關過動症的知識,以及為了養育一個過動兒,讓他發展成一個適應良好的成年人,你對自己和孩子的生活必須做的改變。整本書是希望教你成為一個具有科學求知精神、能力的父母,並在採取行動時有所依據。

  本書的初次出版,得到許多協助,要感謝的人很多。(下略)

  最後,謝謝許多過動兒的父母親,在為孩子尋求協助的過程中,願意與我分享他們的生命經驗。你從本書學到的東西,都是他們教我的。我只希望能繼續從他們那裡好好的學習,讓更多的孩子及父母親受惠。



導讀、推薦
推薦
  宋維村醫師,台大醫院兒童精神科主任──養育過動兒要對過動症有全面的認識、關心的態度、正確有效養育的知識和技巧,巴克立博士(Russell Barkley)這本書提供了完整的知識和有效的技巧,加上何女士流暢的文筆,實在地提供過動兒父母一本完全養育手冊。

  洪儷瑜,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教授──注意力缺失過動症(ADHD)孩子是屬於難教導的一群,由於他們缺乏自我抑制力而很難建立生活的常規,這樣的特性會讓父母在管教上容易感到挫折,失去耐性,因此,家有過動兒的父母不得不比一般家長多學兩三招教養孩子的方法。根據研究報導對於注意力缺失過動症,親職教育和藥物治療、行為管理並列為三個主要的有效方法,因此,很多專家致力於將家長納入治療注意力缺失過動症的團隊之一員。美國注意力缺失過動症的泰斗級學者,麻州大學教授羅素.巴克立為家長寫的這本《過動兒父母完全指導手冊》,實在是一本提昇家長教養知能的寶典。譯者何善欣女士以家長的心情和經驗,以及她的外文專長,將這本寶典引進國內,實為國內過動兒開啟另一個希望。


精彩試閱
  要瞭解過動兒,有一點很重要:他們不只動來動去,同時,他們反應太多。與同年齡的孩子相較,他們幾乎在任何情境之下,對任何事情都有反應。

  過動症(ADHD)是一個自我控制方面的發展性疾症,其中包括注意力、衝動控制和活動量的問題;不過,在此你會發現,問題不只於此。這些問題顯示,一個孩子沒有能力為了未來的目標、結果,而控制自己現在的行為。此症不像別的書告訴你的,只是一個不能專心和過動的問題;也不是一個暫時性現象,長大了就好;更不是一個孩子成長過成中的正常現象。它的成因不是缺乏父母的管教訓練,也不是什麼天生的「劣根性」。

  過動症真的是一個疾症(a real disorder),一個問題,而且是一種障礙。它真的會讓人抓狂,讓人心碎。

「他們為什不管管那孩子?」

  對很多人而言,要瞭解過動症,比認識視障、聽障、腦性麻痹和其他肢體殘障困難多了。這是很容易理解的,因為從外表看不出來他們內在腦神經系統生理的問題。然而,我相信過動症患者是因為腦部的異常,導致他們有那些讓人受不了的行為和不斷的動作。

  現在,你可能已經很熟悉一般人對過動症的反應是什麼:一開始,大人可能會忽視他們的干擾舉動、口不擇言和違規行為。但次數多了以後,就開始嚴加管教。如果孩子依然故我,大部分的人就會認為,這個孩子不是任性就是故意搗蛋。最後,下了一個錯誤的結論:這個孩子的家教有問題,需要多一點的管教、紀律和限制;而他們的父母是無知、不關心、寵孩子、不教孩子是非、反社會、沒有愛心的,或者用現在流行的話來形容:「功能失調」。

  所以,他們為什麼不好好管管那孩子呢?

  當然,他們的父母會提出解釋。但當他們說孩子診斷是過動兒時,旁人典型的反應是不太相信。他們認為這個家長只是在為自己找藉口,給孩子貼上一個標籤,把孩子變成一個無助的受害者,不必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這種明明把孩子的行為看做是負面的,卻又聲稱他們其實是「正常」的看法,其實是偽善的,只是繼續找理由責怪孩子的父母親罷了。

  另一個看來好像比較不具批判性的看法-認為過動症只是一個階段性問題、長大了就好-也不見得仁慈。許多人,包括專業工作者,會安慰父母親,叫他們不用擔心。「繼續撐著,」他們說:「過了青少年期就好了。」對有些較輕微的患童確是如此,半數以上這樣的個案,的確是在成年之前情況大為改善。但是你的孩子如果在學齡前症狀就已滿嚴重的,這樣的安慰就沒什麼份量了。有時候,這樣的安慰甚至可能是一種傷害,這些孩子的問題可能因為沒有發現或處理,而一生充滿失敗與低成就。其中三○~五○%至少留級一次;至多有三五%連高中學業都沒完成;約有半數,社交關係嚴重的受損;六○%以上因為嚴重的反抗行為,導致同儕的排斥與怨恨,也因而常遭打罵處罰,最後成為不良青少年或是有精神刺激物質濫用(substance abuse)情形的機率很高。就是因為大人沒有認知到過動症的問題,讓這個孩子的一輩子在各方面不斷的挫敗。

  過動症是不是過度診斷(overdiagnosed)?

  每個孩子不都有不專心、好動和衝動的時候嗎?

  想像保守的調查數字估計,美國的社會上有三~七%,也就是兩百萬或更多的學齡兒童罹患過動症;換句話說,全美國學校的每一個教室裡,就有一位、甚至兩位過動兒;這個數字也表示,專業人員注意到過動症是最普遍的兒童疾症之一。最後,這個數字也告訴我們,每一個人的周圍一定有人就是過動兒,不管我們看不看得出來。

  我們的社會為過動症付出的代價十分驚人,不只是生產力的損失和發展受到影響,還有再教育的成本。其他成本還包括反社會行為、犯罪和物質濫用。二○%以上的過動兒在他們的社區放過火,三○%以上有偷竊行為,四○%以上很早就接觸煙酒,二五%因為嚴重偏差的行為從高中被退學。最近,此症對駕駛行為的影響也正在研究中,罹患此症的成年人,在剛拿到駕照的頭兩年,出事率是一般人的兩倍,也較容易受傷,因超速被開罰單的機率是同樣年資駕駛人的三倍。

  認知這些結果,對我們瞭解過動症有極大的幫助。除了前言中提到的數千篇研究報告之外,以此為主題的教科書至少有五十本以上,另也約有五十本書為老師和父母所寫。一百年來,臨床研究注意到此症的嚴重性,報紙上有無數篇相關的報導。每年至少有五個專業團體開年會時,針對此症提出研究報告(更多的資訊,請參見本書後面附錄「支援服務」)。如果真的如一些評論家所說的,其實此症並不存在,怎會有上述的這些事實(fact)。

事實還是杜撰

  我在前言中提到,從本書第一版出版至今,媒體上有許多沒有事實根據的言論(fiction)出現,質疑此症的合法性(legitimacy)。對父母而言,除了要面對親朋好友、老師的質疑之外,還要篩選整理這些言論,會很難接受過動症的診斷,更別提給予孩子有效的幫助了。以下是到目前為止我們所知道的:

  杜撰:沒有所謂的過動症這回事,因為沒有證據顯示,它與一個清楚的疾病或腦傷有關。

  事實:很多正式疾症的存在,並沒有病變或病理的證明可資解釋,過動症就是其中之一。

  有許多的疾症沒有證據顯示是腦傷或病變造成,如大多數智能障礙的案例(以唐氏症〔Down's syndrome〕為例,任何的腦部掃瞄都找不到腦部受傷或明顯的病變現象)、兒童自閉症(childhood autism)、閱讀障礙(reading disabilities)、語言障礙(language disorders)、躁鬱症(bipolar disorders)、重度憂鬱症(major depression)、精神失常(psychosis);還有其他許多醫療上的疾病,如初期阿滋海默氏症(early stage Alzheimer's disease)、初期多發性硬化症(initial onset of multiple sclerosis)、還有很多癲癇(epilepsies)的案例。很多疾症的成因是腦部發展的問題,或是神經細胞功能的問題。這些疾症有些與基因有關,也就是發展上會出現問題,而不是外力有機體的侵入而造成傷害。雖然我們尚不知道這些疾症在腦部分子生物方面確切的原因,並不代表它們就不存在。就如同本章在「什麼是過動症」這一節中解釋的,所謂的「疾症」,是指其「功能失調,造成傷害」,而不是有病理上的原因造成。

  以過動症為例,愈來愈多的研究顯示,此症是一種與基因有關的腦部發展的疾症。針對這一點,本書第三章會有較深入的解釋。雖然大部分的患者是基因的影響造成的,卻也有些個案是經由直接腦部的傷害或病變所造成。我們已知懷孕時的酒精症候群,會增加胎兒罹患此症的機率;另外,早產兒出生時的腦內出血也可能會導致此症;我們也都知道,如果孩子頭部前額葉受到嚴重的外傷,也可能發展出此症的症狀。這些都顯示任何影響腦部前額葉功能正常發展、或是和腦部紋狀體連結的因素,都會造成過動症。但正好大部分此症的患者都沒有上述的腦傷,卻都在腦部的某些區域或功能的發展上出了問題,很快的,我們會對這些問題的本質有更精確的瞭解。雖然目前尚沒有這樣精確的瞭解,並不代表此症就不是真有其事。如果一定要有腦傷或病變,才能確定的診斷此症,那大部分的精神疾症、發展性障礙和許多醫療上的狀況,都應視為無效的診斷了。那將有無數的真正為其病症所苦的病患,得不到任何治療,其問題也將永不被探究。

  杜撰:如果真有過動症,就該有實驗室的試劑或檢驗可以檢測出來。

  事實:目前醫療上沒有測試可以檢測真正的精神疾症。因為我們沒有在過動症患者身上發現腦傷或是病變,無法用任何測試來檢驗它。就如同精神分裂症、酗酒、妥瑞氏症候群(Tourette's syndrome)、焦慮症(anxiety disorders),還有很多我們熟知的精神相關疾症,甚至很多醫療上的疾病,如關節炎,也都一樣。但這些疾病都真的存在,而且造成功能上的損傷。

  杜撰:過動症是美國編造出來的,因為只有在美國才有這種診斷。

  事實:最近許多其他國家的研究顯示,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種族都有過動兒。

  日本有七%以上的兒童罹患過動症,中國有六~八%,紐西蘭也高達七%。其他有些國家或許不叫過動症,對成因和治療或許也知道不多(與這個國家的發展程度有關),或許他們還沒有把這個疾症列為一個正式的疾症,但此疾症正式的存在是一個事實,而且是世界性的。

  記住,在兒童精神疾症方面的科學研究,美國就算不是唯一的領導者,至少也是少數居領導地位者之一。因此很有可能美國常率先發現一些疾症,並發展出治療的方法。

  杜撰:過去這十幾二十年來,過動症的診斷率和興奮劑(stimulant)的用量顯著昇高,所以目前此症是被過度診斷的。

  事實:國家精神衛生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NIMH)舉辦的過動症共識會議,於一九九八年底結束,會中的共識是,現今美國的大難題是過低的診斷和治療率。

  幾項研究指出,只有少於半數的過動兒接受適當的診斷和治療,而其中又只有六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接受藥物治療。我們最大的問題仍然是,有一大部分確有此症、需要治療的孩子沒有被轉介、診斷和治療;而全美國給予這些孩子的服務也不夠一致、規律,而且低於標準。所以所謂美國的過動症過度診斷和用藥的說法,是缺乏科學事實根據的。

  診斷和用藥量增加的一個可能原因,是過動症的發生率提高了。然而,我們並沒有很多有關兒童精神疾病方面的跨代研究,僅有的研究顯示,過去兩代已來,雖然一些其他的疾症,如對立性反抗行為異常(ODD,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可能有增加,過動症並無增加的趨勢。我們見到主要的差異是,社會大眾對此症的認識愈來愈普遍,因而轉介和診斷出來的個案較多。過去二十年來,大量的研究教育了美國民眾認識此症。因為針對此症諸多的研究和父母團體的推動(如CHADD和ADDA),提昇了大眾和政治對此症的關注,增加了相關專業教育,也促成此症成為〈身心障礙者教育法〉(IDEA,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in Education Act)和〈美國人身心障礙法〉(ADA,Americans with Disabilities Act)中一個合法的疾症,也因此有更多的過動兒可以得到適當的診斷和處理。但是,我們仍然有一段長路要走。最近,美國國家精神衛生研究院的彼得.簡生(Peter Jensen)博士及其同事的研究發現,在美國五個主要地區,至少有半數或半數以上的過動兒,沒有接受診斷或適當的醫療。

  其他國家的情形似乎也是如此,例如澳洲、英國和北歐國家,都致力於教育社會大眾和專業團體,結果都有更多的孩子被轉介出來,尋求專業的幫助、診斷和各種治療。因此我認為,在美國我們所見到的受診人數增加,是因為社會大眾對此症認知的提昇所導致。

  總而言之,雖然這十幾二十年來,我們看到相關數字攀昇,事實上並沒有普遍的過度診斷和藥物濫用的情形。這並不是說在美國就沒有這樣的情形發生,就算有,也是地區性的,不是全國性的普遍現象。

觀點的問題

  因為對過動症強烈的關注與好奇,產生了許多的研究。從本書第一次在一九九五年出版至今,其中某些研究帶來一個新的觀點,我會在第二章詳細介紹這些研究。我認為過動症是一個發展性精神疾症,患者沒有能力為了未來而規範自己現在的行為。我相信此症的成因是腦部的某些功能不彰,待漸趨成熟之後,才會較有行為抑制、自我組織、自我規範和先見之明的能力。這個因為腦部較低的活動功能所造成的問題,隱藏在孩子的過動行為之後,嚴重而又不知不覺、悲慘的衝擊著患者每天生活中處理事情、未雨綢繆的能力。

  因為過動症對每天的衝擊看似微小,而其結果造成適應功能上的傷害卻很嚴重,因此過去一百年來,有關此症的概念和標籤不斷的改變。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臨床科學在尋找此症本質的過程中,從一百年前模糊、沒有焦點的想法,認為此症是道德控制方面的缺陷,到近年比較精準、明確的認為是過動、不專注和衝動的問題。這樣從十分籠統到非常明確的知識上的大躍進,讓我們從一個與道德無關的角度來看待過動兒,但也讓人忽略這些行為如何影響他們長期以來的社會適應。

  然而,現在臨床科學的研究方向,又從顯微鏡的另一端倒過來研究,在孩子與人互動的當下,由望遠鏡來看其長遠的社會發展。我們開始瞭解,過動症當下的行為就好比是「原子」,聚集成為每天的生活,也就是「分子」;再形成更大的「合成物」,也就是每星期、每個月的社會生活;然後,這些合成物再組成更大的人生階段和架構,年復一年。結果,我們看到的過動症不只是一時的過動和不能專心,也不只是每天的功課做不完而已,我們看到它對未來的生活造成多大的傷害。

  這樣一個較遠、較廣的角度,讓我們得以瞭解這些患者是如何的掙扎著適應社會的要求,又為何常常達不到自己設定的目標或別人的要求。我們只要記住過動兒的焦點只在眼前這一刻,就不會這們嚴厲的批判他們的行為了。像我們這樣所謂「正常」的大人,很難瞭解有人在判斷該如何行動時,只想到眼前當下。我們行動時,通常是會想到後果的,因此我們期待他們的行為和我們一樣,我們很難瞭解為什麼他們只顧眼前,於是馬上加以批評。因為我們不是過動症患者,我們會因為預見後果而調整現在的行為,我們受不了這些患者的所做所為、所做的決定,也受不了他們明明自食惡果卻還抱怨不斷。到如今,臨床科學才開始看到過動症的這一重要特質。
http://www.ylib.com/book_cont.aspx?BookNo=A3256
返回顶部
 发表回复 发表回复

论坛跳转 论坛权限 显示下拉菜单

Forum Software by ADD Forums® version 10.16
Copyright ©2001-2013 Shanghai Polestar Software Co Ltd.

本页处理时间为 0.122 秒

Email:adhd@adhd.org.cn

沪ICP备06047625号
上海北辰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赞助网络空间和提供咨询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