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缺陷障碍组织 主页
  帮助 帮助  搜索论坛   日程   注册 注册  登录 登录

目前社区注册禁止以下后缀的邮箱:yahoo.com 126.com 163.com sina.com qq.com gmail.com

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

 发表回复 发表回复
发表人
  主题 搜索 主题 搜索  主题功能 主题功能
孙悟空爸爸 显示下拉菜单
主持人
主持人
头像

注册时间: 2006/6/15
位置: 上海
状态: 离线
积分: 90
帖子功能 帖子功能   致谢 (0) 致谢(0)   引用 孙悟空爸爸 引用  发表回复回复 点击链接返回原帖 主题: 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
    发表:  2007/6/01 3:03pm
——与心理咨询师杨朝辉对话 (中原石油报2001年采访稿,摘自北辰咨询www.pole-star.com.cn

  拥有美好的人生是每个人的心愿。这心愿的实现需要健康作基石,而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更包括心理健康。怎样才算心理健康?人应该怎样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生活中该怎样给自己定位?应该如何对待生活的变化……带着一连串相关的问题,近日,记者来到北辰咨询工作室,与临床心理学专家、高级心理咨询师杨朝辉进行了一次对话——

记者:
        大千世界,千人千面,仔细去了解每一个人,你会发现人是有差异的,不仅外貌有差异,品性也有差异。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所有的人可以划归为两类:心理健康者;心理不健康者。怎样才算是心理健康?有没有一个判断的标准?作为个人来讲,他或她有没有办法判定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

杨朝辉:
        关于“健康”的概念,世界卫生组织有一个界定:不仅指无疾病状态,而且指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状态及良好的道德观念。根据这一定义,可以给出“心理健康”的定义:不仅是指心理无疾病状态,而且生理功能、社会功能、道德观念也要完整与美好。心理健康的评判标准不像生理健康的评判标准那样,可以用具体数据加以量化,比如血压值、红细胞计数、肝功能的各项具体指标等等,但100多年来的科学研究,还是给了我们一些启示。
        心理健康分为极端健康与大众意义上的健康。所谓极端健康就是指一种理想的心理健康状态,是指人对自我和他人有充分的、正确的认识,有极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有极强的情绪恢复能力。当然,极端心理健康的人是极少见的。大众意义上的心理健康,一般来讲就是指一个人自己以及他周围的亲威、朋友都认为他没有什么异常。至于人们如何判定自己心理是否健康,也很简单:一个人如果自己觉得不能适应别人,他周围的人也都觉得不能适应他,那么可以说这个人在心理健康方面已经出了一定的问题。
 
记者:
        一般来说,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促进人的身体健康,良好的身体状态有利于人的心理健康;反之亦然。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关系,是不是就这么简单?

杨朝辉:
        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是健康的两个层面,是不可分割的。它们既能相互促进,也能相互牵制。在健康状态下两者的关系比较简单,但在其中一方面健康受损时,情况就要复杂多了。首先,心理上的不健康和生理上的不健康可以相互恶化。心理健康严重受损,表现为各种心理疾病。心理疾病时间一长,不论原来生理健康状况如何,心理疾病都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诱发一系列身体疾病,比如:抑郁症有时就表现为全身关节疼痛、胃肠功能紊乱。反过来讲,生理疾病达到一定程度或持续时间较长时,通过神经内分泌或家庭社会系统也可反向引起心理疾病。  
        其次,患心理疾病时,有时可以通过生理锻炼,促进心理疾病的康复;患生理疾病时,有时可以通过心理调适,促进生理疾病的康复。
记者:
        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是心理平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种种需求,如果需求得到满足,人的心理就会比较平衡,心情也会比较平静、愉悦;如果需求得不到满足,人的心理就会失衡,心情也会比较沉闷,甚至会焦躁不安、忿忿不平。事实上,人要求得越多,完全得到满足的可能性就越小,所以说“知足者常乐”,而“知足”的前提是恰当地确定自己的需求。一个人,应该怎样确定自己的需求?生活中,人应该怎样给自己定位?
 
杨朝辉:
        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的阶段,又加上现在是信息时代,各种新鲜事物在人们眼前、耳中迅速增多,人们很多精神上、物质上的基本需求都得到了较好的满足。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多而杂乱的种种信息,会使人迷惑,失去方向。人们知道了那些精神上、物质上的东西存在,才会产生想要拥为己有的愿望,这时,需求便产生了。比如,人们看了琼瑶的小说,知道了“浪漫”爱情是这样的,于是想在现实生活中也拥有那样的感情方式;人们在电视上或报纸上看到阿拉伯国王拥有价值上亿美元的游艇,知道了奢侈原来可以达到这样一个水平,于是在现实生活中感到钱有多少都不算多。信息是无生命的,它们本身不能思考,需要人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后去加以利用。
       人的需求基本上分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生存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爱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这种排列就像金字塔一样。一般来讲低层次的需求满足后,人才能去满足高层次的需求。当然也有特例,比如有些人在较低层次的需求还没满足时,就已开始追求自我实现,像雷锋。人们感到需求在增长本是正常的,但如果在同一个层次上的需求不停地增长,那就不正常了。比如人对金钱的欲望。金钱对需求来讲,从根本上是满足生存的需求,它甚至无法满足安全与归属的需求。当然生存的质量有高有低,需要金钱的数量也就不同,但一个人如果在这个层次上不停地、终极一生地去追求,无疑是很可悲的,因为他忙了一生还是在需求金字塔的底部。人们满足自己的需求,从根本上讲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所以,一旦自己达到一定的需求水平后,就应该更多地进行自我反思,对各种信息进行严格的分检、过滤,摄取有助于挖掘个人潜能、充分实现自我的那部分信息,过滤掉那些只能膨胀不正当欲望的有害信息。这就牵扯到你所说的自我定位问题:我到底该需求什么?
        其实,说到定位,从我们出生时这种定位就在发生,只不过此时这种定位是由父母的社会背景来决定的,我们的需求也就在这个层面上由父母来满足。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的个人能力在增强,我们逐步地开始由自己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30~40岁时,个人的能力状态就已基本形成,接下去是一个发挥广度与深度的问题。30多年的努力决定你的能力状态,你的实际能力往往可以在社会层面上反映出来。这时候你的潜力已不是一个不可探测的空间,自己静下心来可以客观评价一下,自己的学历和知识水平,专业技能、管理能力和工作经历、社交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已经取得的成就等等,这些都能帮助你评价自己的能力状态。只有当你能正确地评价出自己现在的水平时,你才能给自己正确定位,对自己的发展才能有一个合理的期待,也就是有一种合理的需求。很多人总慨叹自己怀才不遇,其实当你有这种感慨时,应该检查一下自己的能力,其中肯定有缺陷。要知道更高层次需求的实现,不是哪一种单一的能力就能达到的。很多人可能会感慨为什么李嘉诚有那么多财富,我为什么没有。那是因为他们没有看李嘉诚20岁的时候已可以独立管理工厂,而他们自己20岁时可能还需要父母供养。所以,不考虑自己的综合能力水平,一味地好高骛远,从而体味不到平凡生活中的快乐,是人们失落的重要原因。
记者:
        但知足常乐不应该是不思进取。人应该怎样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杨朝辉:
        一般来说,人的能力是有限度的,至少在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内是这样的。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个人能力范围的低限就感到很满足,是不思进取;在个人能力范围的高限甚至极限时,个人的自我满足就是知足常乐。这里实际上还是一个深刻认识自己的问题,同时还存在着一个辩证法的问题。就人的一生来看,能力在生命的不同阶段都可以获得发展,但就某一阶段而言,个人的能力是有一定范围的,在这一阶段人生任务的完成是下一阶段能力提高的必需的储备。个人的目标应是充分挖掘每个年龄阶段的潜力,努力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其次,各人之间能力和综合实力是有差异的,怎样才算自我实现,就存在着一个给自己在人群中定位的问题,这又涉及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深刻的辩证的认识,这种认识是无限的。所幸的是,我们不需要太准确的认识,人生很丰富,我们只要在动态的过程中大致保持住平衡和发展就可以了。
 
记者:
     人一生下来,其实就注定了将要面对衰老、疾病、死亡,当然每个年龄段所面对的“重点”不同。当这些灰色的东西向自己走来时,人们常常会有抵触情绪。对于衰老、疾病和死亡,人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
 
杨朝辉: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也是人生的必然。出生→婴幼儿→青少年→中年→老年→衰老→死亡是人生的必然阶段,每一阶段有每一阶段的特征,有每一阶段的收获,有每一阶段的人生乐趣、价值和意义。正确的观念和做法是认真地度过人生的每一阶段,去体会、寻求它的乐趣、价值和意义。在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过渡的时期,一方面去总结上一阶段,完成最后最大的收获;另一方面去期待、去向往下一个人生阶段,因为它有着不同的风景。换一种说法,我们要用心去体会为人子(女)、为人夫(妻)、为人父(母)的滋味,体会我们的接受和给予所带来的乐趣。在我们的闲暇之时,我们可以去重温已走过的人生历程,想像我们还未走的路,去领悟人生的真谛。
        人到了老年,才会常常想到死亡,这也只不过是想想而已,偶尔也会感到害怕,但不会是经常害怕或者很害怕。超出了这个范畴,肯定也是不正常的。老年人,辛苦了大半辈子,这时应该安享晚年,或养花种草,或泼墨挥毫,或登山玩水,直至实在动不了之时,也应该在思想上对人生作最后的总结,完成最后的收获和期待,平静、安详、快乐地走完人生最后的一段。
        生病也一样。生病是在人生各个阶段都可能出现的一种特殊的状态,是一种严重的不健康状态。但是不生病,你体会不到健康的宝贵和意义。所以在积极治疗的基础上,人应该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疾病,更加珍惜健康。

记者:
        一切事物都是在变化的,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一些人突然心理失衡,往往是因为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而自己对这种变化难以接受。比如自己感到可以体现自己价值的一个职务没有了,一份干得很顺手且收入也比较令自己满意的工作失去了,曾经那么美好的爱或情消失了,等等。一个人该怎样看待这些“变化”,怎样看待“失去”?

杨朝辉:
        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两个层面来回答,一是已经处于这种“变化”、这种“失去”之中的人,应该如何应对;二是一般人,作为一种知识上的储备和心理上的准备,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变化”,这种“失去”。
        心理学上,将这种“变化”、“失去”称为应激,处于应激状态中的人们,一般的、常见的反应可以分为三期:首先是休克期,而后是急性反应期,最后是恢复期。在休克期,也就是应激刚发生时,人们一般的反应是震惊、麻木,这时的表现往往是否认、拒绝:这不是真的,这不可能,这是怎么啦?在认知上否认的同时,在行为上完全失功能:脑子一下子蒙了,不知道该如何办,只会发呆、发傻或者做出一些失去理智的事情。有的人这一期不明显或者很短暂。随后进入急性反应期,此时会出现焦虑、抑郁和敌对的情绪,生理反应为食欲不振、紧张、出汗、失眠、容易疲劳,工作效率低,不能作出有效的决策,常常伴有一些无意义的言行或者攻击性的言行或者特殊的举动。经过或长或短的一段时间,进入恢复期,开始对这种变化有了一定的适应,逐渐从打击中走了出来,理性逐渐恢复,情绪逐渐恢复正常,在亲人、朋友的帮助下或者自己主动地去寻求新的开始。这种过程是在没有专业人员或专业知识帮助下的一种自发的、原始的反应,应对效率较低,而且往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由于引起应激的原因不同,具体的应对方法也会有所不同,但总体的原则是一致的。正确的应对方式应该是在应激发生以前心理上有所准备,知识上有所储备。在应激事件发生后,我们首先要告诉自己要冷静、镇静,既可以在心里默念,也可以出声地告诉自己,这一点非常重要。然后,告诉自己,这一切已经发生了,不可改变了,自己现在要采取的一切行动都要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在这个基础之上寻求自己的最大化利益,而不要考虑以前怎么怎么样。而后,要进行情绪控制,调动自己的意志力去控制不良的情绪反应。在情绪控制上可以分两步:第一步,告诉自己事情已经发生,再发生情绪反应,只会雪上加霜,而不会有任何好处,不如不起情绪反应而理性地处理问题。第二步,要用意志力,强行控制不良情绪,并且不能让不良情绪抬头,一旦不良情绪占了上风,必然就会爆发,所以一定要控制住情绪,直到渡过整个事件。随着事件的终结,不良情绪自然也会消失。在不良情绪没有控制住时,宁肯什么事情也不做,也不能产生失去理性的行为。必要时可以借助药物,当然得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不良情绪控制住之后,开始积极寻找出路。此时,应该告诉自己,这是自己人生路程的新的一段,成功走出这一段意味着人生的突破,这一段是必须走的,而且是目前这种实际情况下最好的选择,尽管过程很艰苦。有了这样的认识之后,具体的行动就相对简单了。同时,在整个事件的过程中,如果你感到自己认识问题或者控制不良情绪的能力不够,一定要去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要学会利用周围的资源。
记者:
        那么一般人,作为一种知识上的储备和心理上的准备,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变化”,这种“失去”?
 
杨朝辉:
         对于一般人而言,应激的应对应该作为一种知识储备起来。换言之,掌握应激的处理原则与方法应该是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技能。首先,我们要认识到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的加剧,人们心理稳定性的降低,市场环境的瞬息万变等等因素,都有可能使我们每个人面对应激。换句话说,在这个充满竞争和淘汰的环境里,人们在其漫长的人生路途中,或者这个时段,或者那个时段,都有可能会面对着变化,面对着失去,这就要求我们对此有所准备。其次,在知识储备上,我们要先从坏处着手,预防最坏的结果。最坏的结果就是这种应激真正地降临到了我们头上,所以,我们要知道当应激发生时,我们应如何处理。我们需要在自己的脑海里形成这样的鲜明生动的图像: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我的头上,我该如何处理?按照我们上面讲述的原则想像自己在现实环境中如何应对,这便是心理摹拟法,并将这种摹拟的过程归纳为简明的文字记在脑子里,但最好是记在本子上,一旦情况真的发生,我们便不会手忙脚乱。有了这种储备,在情况真的发生时,我们将会从容得多。这就如同电视上或者安全教育时我们经常学习如何应对地震、火灾等等一样的有效。再者,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要对各种各样的信息敏感,尤其要对与这类不幸事件相关的信息敏感。实际上,只要我们有了这样的心理准备,总会在应激事件真的发生之前找到一些信息。比如:美好的爱情终止之前,或者会有第三者强势介入,或者双方感情开始不和。又比如失去职位之前,肯定会有自己绩效不好或者企业绩效不好或者单位发生上层人事变动等信息出现。在我们感觉到或者捕捉到这些信息时,我们要尽快作好应对,而有效的应对又要靠我们平时的积累。
记者:
       人在某一时段,总会要面对一定的压力。压力之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排解方法,有些人喜欢喝酒,有的人喜欢吸烟,有的人喜欢听音乐,还有的人会埋头干活儿。抗拒压力,排解不良情绪,可以有哪些实用的方法?
 
杨朝辉:
        压力的应对方法与应激方法类似。压力是一个缓慢而持续的过程,应激是一个相对短暂、急性发生的过程。由于压力发生过程缓慢,最初一般不为人们察觉,或者并不引起足够重视,往往需要等到出现不适应时,才会重新被认知和评价。这里所讲的不适应与应激反应的急性反应期的表现类似,不过程度较轻。所以正确应对压力,需要在压力开始出现时就有明确的认识。如同对应激的知识储备中所讲的一样,压力发生时也有线索,而且更加明显。所以,当环境发生变化时,我们就应当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行心理上的准备。其次是控制不良情绪。控制不良情绪的方法有很多种,有积极的,有消极的。抽烟、喝酒是消极的方法,而听音乐、进行体育锻炼是积极排解压力的方法。方法视具体情况而定,以工作压力为例,可以向上级申请资源,可以向同事求助,也可以通过合理的时间安排分清轻重缓急,逐一应对。同时要在理性上有这样的认识:尽快地、积极地将造成压力的原因解决掉,是解决压力的最好的方法。当然,还要用这种认识去激励和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不过,在压力过大自己应对不了或者已经出现明显的不适应甚至心理问题时,应寻求专业的帮助。
 
记者:
        我们知道,有些人是那种被称作“工作狂”的人。有一位长期处于紧张工作之中、经常每天睡眠不足5小时的朋友曾经对我说:“体力透支的感觉很恐怖,我已在崩溃的边缘。”长期处于这种紧张状态之中,对一个人来说,除了意味着他会得到他想要的成功,还意味着什么?
杨朝辉:
        根据我的了解,工作狂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真正的工作狂,自己喜欢处于这种状态,甚至是狂热地喜欢这种状态。他们从中可以体会到一种欣快感,当然通过这种工作状态可以快速的取得成功也是一种很大的推动力。早在两三年前,美国的硅谷就有一大批这样的工作狂。这些人白天正常上班,晚上回家陪妻子吃饭,陪孩子玩一会儿,等到十来点钟妻子孩子睡着之后,他们再回办公室去加班,或者在凌晨五六点回家睡觉,或者通宵工作。他们往往支撑不到两三个月就极度衰竭,不得不住院治疗。经过一个月左右的调养,他们又会像从前一样拼命地工作,直到下一次住院。用他们的话来说,他们不得不这样做,他们不这样做就会觉得生活没有意思,而且他们不能眼看着别人的成果一个一个地冒出来而自己无所事事。在他们的眼里,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就是无所事事。硅谷疯狂的经济和财富推动着他们这样做,而随着硅谷经济的衰败,这样的工作方式不再被人推崇。另外一种是别人眼里的工作狂,他们属于被逼无奈的那种人,本身不喜欢这种工作方式,体会不到那种狂热的乐趣,但出于责任感和工作压力以及对权力、地位、财富或成功的追求,不得不这样做。在外企,在广州、北京、上海等城市,这样的人也很多。他们往往伴有情绪健康的损害。在没有这么大的工作压力或偶尔的闲暇时,他们往往会无精打采,感觉无所事事,体会不到闲暇的乐趣。他们会去泡吧、蹦迪,进行宣泄,在疲劳之上再加上疲劳。我在广东科龙集团工作时,周围就有不少这样的人。其实不论属于这两种的哪一种,其生活方式都是不健康的,最终都会导致身心健康的损害。如同前面我们谈需求时所讲的,人们要适度地节制自己的欲望,在这个高速运转的社会里,给自己的心灵一份宁静。我们要妥善地管理自己的生活,而工作仅仅是生活中的一个层面。

记者:
        非常感谢你解答了这么多问题。最后再问一个问题:人的烦恼或者痛苦往往在于自己不明白这烦恼或痛苦的根源所在。像你这样的专业心理咨询师,对人的心理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相当准确的把握,那么是不是说你就没有烦恼和痛苦了呢?

杨朝辉:
        不是的。我也一样有烦恼和痛苦,如同前面谈到的生老病死一样,它们也是一种正常的、正当的人生体验。如果体会不到烦恼和痛苦,那是感觉缺失,是不正常、不健康的。只不过,我可能在面对痛苦、烦恼时更加坦然,也更少会让自己沉迷于痛苦和烦恼之中不能自拔。我的确会比一般人更善于把痛苦和烦恼等不良情绪调控在合理的、正常的范围之内。实际上,不管是自己调节,还是求助于他人或专业人员,目的都是一样的,为了健康,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幸福。在这一点上,我们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
返回顶部
 发表回复 发表回复

论坛跳转 论坛权限 显示下拉菜单

Forum Software by ADD Forums® version 10.16
Copyright ©2001-2013 Shanghai Polestar Software Co Ltd.

本页处理时间为 0.172 秒

Email:adhd@adhd.org.cn

沪ICP备06047625号
上海北辰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赞助网络空间和提供咨询技术支持